景泰藍的制作(1)
葉圣陶
一、要點提示
景泰藍,又名琺瑯,產地北京,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到明代景泰年間已很盛行,當時使用的釉色較為單一,以藍為主,故稱景秦藍。學習這篇課文,我們應抓住手工操作這一特點和抽絲、點藍兩道關鍵工序,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對高級工藝品景泰藍的制作方法進行說明的。學習時要了解作者是運用哪些方法來介紹說明對象的。
二、內容閱讀
一天下午,我們去參觀北京市手工業公司實驗工廠,粗略地看了景泰藍的制作過程。景泰藍是多數人喜愛的手工藝品,現在把它的制作過程說一說。
景泰藍拿紅銅做胎(2),因為紅銅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預先設計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個圓盤子是一張紅銅片打成的,把紅銅片放在鐵磚(3)上盡打盡打,盤底就洼(4)了下去。一個比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幾截(5),大概瓶口、瓶頸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來都是一張紅銅片。把紅銅片圈起來,兩邊重疊,用鐵椎盡打,兩邊就結合起來了。要圓筒的哪一部分擴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設計的意圖為止。于是讓三截接合起來,成為整個的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盤子的形狀,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瓶底下面的座子,瓶口上的寬邊,全是焊上去的。至于方形或是長方形的東西像果盒、煙卷盒之類,盒身和蓋子都用一張紅銅片折成,只要把該接合的轉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細說了。
制胎的工作其實就是銅器作(6)的工作,各處城市大都有這種銅器作,重慶還有一條街叫打銅街。不過銅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藍的作場里,這只是個開頭,還有好多繁復的工作在后頭呢。
第二步工作叫掐絲,就是拿扁銅絲(橫斷面是長方形的)粘在銅胎表面上。這是一種非常精細的工作。掐絲工人心里有譜,不用在銅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圖畫。譬如粘一顆柳樹吧,干和枝的每條線條該多長,該怎么彎曲,他們能把銅絲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鉗子夾著,在極稠的白芨漿(7)里蘸一下,粘到銅胎上去。柳樹的每個枝子上長著好些葉子,每片葉子兩筆,像一個左括號和一個右括號,那太細小了,可是他們也要細磨細琢地粘上去。他們簡直是在刺繡,不過是繡在銅胎上而不是繡在緞子上,用的是銅絲不是絲線絨線。
他們能自由地在銅胎上粘成山水、花鳥、人物等種種圖畫,當然也能按照美術家的設計圖樣工作。反正他們對于銅絲好像畫家對于筆下的線條,可以隨意驅遣,到處合適。美術家和掐絲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藍器物推陳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愛好。
粘在銅胎上的圖畫全是線條畫,而且一般是繁筆,沒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數幾筆的。這里頭有道理可說。景泰藍要涂上色料,銅絲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條上的每片葉子由兩條銅絲構成,綠色料就可以填在兩條銅絲中間,不至于溢出來。其次,景泰藍內里是銅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銅胎和色料,膨脹率(8)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積占得寬,燒過以后冷卻的時候就會裂。還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經過幾道打磨的手續,打磨的時候著力重,容易使色料剝落?,F在在表面上粘上繁筆的銅絲圖畫,實際上就是把表面分成無數小塊,小塊面積小,無論熱脹冷縮都比較細微,又比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剝落。通常談文藝有一句話,叫內容決定形式。咱們在這兒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決定了掐絲的形式。咱們看見有些景泰藍上畫的圖案畫,在圖案畫以外,或是紅地,或是藍地,只要占的面積相當寬,那里就嵌幾條曲成圖案形的銅絲。為什么一色中間還要嵌銅絲呢?無非使較寬的表面分成小塊罷了。
粘滿了銅絲的銅胎是一件值得驚奇的東西。且不說自在畫(9)怎么生動美妙,圖案畫怎么工整細致,單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銅絲沒有一條不是專心一致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還得費盡心思把它曲成最適當的筆畫,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個二尺半高的花瓶掐絲就要花四五十個工。咱們的手工藝品往往費大工夫,刺繡,刻絲,象牙雕刻,全都在細密上顯能耐。掐絲跟這些工作比起來,可以說不相上下,半斤八兩。
剛才說銅絲是蘸了白芨漿粘在銅胎上的,白芨漿雖然稠,究竟粘得不怎么結實。要它結實,就得燒焊。先在粘滿了銅絲的銅胎上噴水,然后拿銀粉、銅粉硼砂三種東西拌和均勻地篩在上邊放在火里一燒,銅絲就全焊上了。
隨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過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臟東西都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緊貼著紅銅,制成品才可以結實。
于是輪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們管這個工作叫點藍。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種不只是一種藍色料,為什么單叫點藍呢?原來這種制作方法開頭的時候多用藍色料,當時叫點藍,就此叫開了(我們蘇州管銀器上涂色料叫發藍,大概是同樣的理由)。這種制品從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開始流行,因而總名叫景泰藍。
用的色料就是制顏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類。我們在作場里看見的是一塊塊不整齊的硬片,從山東博山運來的。這里頭基本質料是硼砂、硝石和堿,因所含的金屬礦質不同,顏色也就各異。大概含鐵的作褐色,含鈾的作黃色,含鉻(ge)(10)的作綠色,含鋅的作白色,含銅的作藍色,含金含硒(xi)(11)的作紅色...
他們把那些硬片放在鐵白里搗碎研細,篩成細末應用。細末里頭不免摻和著鐵臼上磨下來的鐵屑,他們利用吸鐵石除掉它。要是吸得不干凈,就會影響制成品的光彩??磥硌心ド系姆椒ǖ弥v求改良。
各種色料的細末都盛在碟子里,和著水,像畫家的畫桌上一樣,五顏六色的碟子一大堆。點藍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著色料,填到銅絲界成的各種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熟極了的緣故,不用看什么圖樣,自然知道哪個格子里該填哪種色料。濕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銅絲高一些。整個表面填滿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燒。一燒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來紅色的地方還是填紅色料,原來綠色的地方還是填綠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燒過以后,色料才跟銅絲差不多高低。
現在該說燒的工作了。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點藍,不用說,燒的工作當然叫燒藍。一個燒得挺旺的爐子,燃料用煤,爐膛比較深,周圍不至于碰著等著燒的銅胎。燒藍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銅胎放在鐵架子上,拿著鐵架子的彎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爐膛里去。只要幾分鐘工夫,提起鐵架子來,就看見銅胎全體通紅,紅得發亮,像燒得正旺的煤??墒遣淮蠊し蚣t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漸漸顯出它的本色,紅是紅綠是綠的。
涂了三回燒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先用金剛砂石水磨,目的在于使成品的表面平整。所謂平整,一是銅絲跟涂上的色料一樣高低,二是色料本身也不許有一點兒高高洼洼。磨過以后又燒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于使成品的表面光潤。椴木木質勻凈,用它的炭來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絲毫紋路越磨越顯得鮮明光滑。旁的木炭都不成。
椴木炭磨過,看來晶瑩燦爛,沒有一點兒缺憾(12),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還沒完,還得鍍金。金鍍在全部銅絲上,方法用電鍍。鍍了金,銅絲就不會生銹了。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轉輪上,轉輪由馬達帶動的皮帶轉動,算是借一點兒機械力??墒悄弥核哪咎?、磨刀石挨著轉動的成品,跟它摩擦,還得靠打磨工人的兩只手。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轉輪上打磨,因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著。那非純用手工打磨不可。
一九五五年作
三、名詞解釋
(1)本文選自《小計十篇》。作者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省蘇州市人。我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2)〔胎〕器物的粗坯。
(3)〔鐵砧(zhen)〕捶東西或砸東西的時候,墊在底下的鐵器。
(4)〔洼〕這里指低凹,深陷。
(5)〔截〕這里指段、節。
(6)〔銅器作〕制造銅器的作坊。
(7)〔白芨漿〕一種黏合劑。
(8)〔膨脹率〕表征物體受熱時其長度或體積增大程度的物理量。
(9)〔自在畫〕比較自由、不大拘束的畫,與圖案畫相對。
(10)〔鉻〕金屬元素,銀灰色的結晶體,也叫克羅米
(11)〔硒〕非金屬元素,結晶硒呈黑色,非結晶硒呈暗紅色。
(12)〔缺憾〕不夠完美,令人感到遺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