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成人高考政治中經濟與社會經濟的結構!
2019-2-1 來源:本站 點擊:
所謂經濟是指與一定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或適應于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制度。在這個意義上,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上層建筑賴以建立的基礎,它決定社會的形態。
一、生產力及其構成和性質
生產力是指人們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體現著物質資料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是一個結構非常復雜的系統,主要由實體性要素和非實體性要素構成。
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指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這三個物質要素。其一,勞動對象是勞動過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對象。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未經加工而直接納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物;一類是經過初步加工后作為勞動成品或半成品而納入生產過程的原材料(人造物)。其二,勞動資料是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手段。
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的媒介體,是一個包括生產冮具以及動力、能源、運輸、倉儲、控制、信息等子系統在內的龐大物質系統。其中,生產工具是最主要的、決定性的子系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其,勞動者是具有生產經驗和技能并實際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者既包括以體力支出為主的體力勞動者,也包括以智力支出為主的腦力勞動者。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智力支出在勞動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而生產力越發達,腦力勞動者就越趨向成為勞動者的主體部分。在生產力的三個實體性要素中,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統一又稱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勞動者則是生產力中唯一能動的“人”的因素,因而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主導性因素。
合新除實體性要素外,生產力中還包括教育、管理、科學技術等一些非實體性要素,也稱“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在當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系統中最主要的非實體性要素,也被稱為“第生產力”。
生產力的性質體現在物質技術構成和社會結構形式兩個方面。物質技術構成指勞動者使用什么樣的工具進行生產,社會結構形式指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主要表現為集體性生產和個體性生產的區別。生產力的性質決定了生產力具有客觀物質性、社會性、歷史性的特征。①生產力的物質性是指生產力是由物質要素構成的物質力量,其形成、發展、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力對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是一種不可選擇的客觀力量,是前一代人實踐的結果,又是后一代人實踐的起點和物質基礎。大們只有從現實的生產力出發,并遵循生產力本身的發展規律,才能創造出更高的生產力。②生產力的社會性是指生產力是在人的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勞動過程中,因而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力量;生產力是由無數個人的勞動能力構成的,而且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結合方式形成的社會力量,形成社會的生產力。③生產力的歷史性是指生產力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二、生產關系及其構成、性質和類型
生產關系的含義和構成。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關系,體現著物質資料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生產關系也是一個結構非常復雜的系統。從動態看,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從靜態看,生產關系分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三個方面。在動態和靜態的統一中,我們可以將生產關系的結構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其二,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換關系;其三,產品的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在生產關系的三個方面中,一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核心,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和交換中的地位以及產品分配和消費的形式等其他兩種關系,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另一方面,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中,人們的地位及其產品分配和消費形式又體現并鞏固著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生產關系的性質和類型。根據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可以把人類歷史上的生產關系分為兩種性質不同的基本類型:一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二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其中,生產資料公有制類型的生產關系中又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產關系和共產主義公有制的生產關系等具體形式;生產資料私有制類型的生產關系中又包括奴隸主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封建主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和資本家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公有制生產關系的基本特點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人們在生產中處于平等地位、產品分配上不存在剝削。私有制生產關系的基本特點是:生產資料歸剝削者所有而勞動者沒有或很少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和分配中存在著人與人壓迫與被壓迫及剝削與被剝削的不平等關系。
生產關系具有物質性、社會性和歷史性。所謂生產關系具有物質性是指:其一,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人們在生產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物質利益關系。其二,一定的生產關系總是同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性質、變化、發展歸根到底也是由生產力的水平、變化、發展決定的。所謂生產關系具有社會性是指:其一,生產關系是屬人的關系。生產關系是在人的勞動中形成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勞動過程中,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關系。其蘋,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實質上是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勞動者個體的勞動能力正是通過生產關系才形成社會的生產力的。所謂生產關系的歷史性是指任何生產關系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它總是隨著生產力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的,生產關系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三、生產關系與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基礎
社會經濟結構亦稱社會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的性質取決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這意味著,當某一社會中存在著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時,也就存在著多種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
社會經濟結構中有多種生產關系,各種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又稱經濟基礎,它體現著社會的經濟關系。理解經濟基礎范疇要注意:其一,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但不是任何生產關系都歸入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特指占統治地位的那一種生產關系。其二,經濟基礎是占統洽地位的那一種生產關系內部各方面的總和,即所有制關系、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分配和消費關系三方面的總和。
經濟基礎在整個社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經濟基礎作為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支配著其他生產關系,從而也就決定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另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著包括社會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在內的上層建筑,從而也就決定著整個社會形態的性質。
四、社會經濟結構與階級
階級作為歷史上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一種特殊的人群共同體,是社會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社會現象之一。
階級的產生和消亡的條件。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生產發展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的歷史現象,其產生和消亡都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結果。階級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的經濟前提:其一,生產的發展導致剩余產品的出現,使階級的產生成為可能;其三,社會分工引起的私有制的出現,使階級的產生由可能變為現實。在人類最初的社會一原始社會中是沒有階級的。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將最終被消滅,條件是:其一,充分發展生產力到可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而不是一部分社會成員的需要的水平,靠剝削別人來滿足自己已無必要;其二,消滅一切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公有制,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剝削和壓追。
階級的含義和實質。階級就其實質而言是一個經濟范疇。馬克思主義對階級實質的認識集中體現在列寧關于階級的定義中。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绷袑幍碾A級定義告訴我們:其一,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些經濟集團,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準,絕不能用政治標準或思想標準劃分階級。其二,階級既是一個經濟范疇,又是一個廣泛的社會范疇。這就是說,階級的產生是由于經濟的原因引起的,但階級一旦產生出來,就要在經濟關系的基礎上,派生出各個階級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一個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這幾個方面總合起來構成這個階級的全部特征,階級是這些方面的有機統一體。其三,階級的實質是階級剝削,即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無償地占有那些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的勞動。
階級結構。社會的階級結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矛盾體系,大致可以區分為基本階級、非基本階級和階層。基本階級就是每一社會形態中的分別代表主流水平生產力和占統治地位生產關系的兩大根本對立階級,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基本階級以外,不代表主流水平生產力和占統治地位生產關系的階級則屬于非基本階級,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體勞動者。階層有兩種:-是指同一階級內部由于經濟地位差異而區分的不同層次,如資產階級內部有大資產階級和中、小資產階級之別;二是指根據特定的社會分工而劃分的特殊的社會群體,如主要從事精神生產的知識分子。